王五:
沒關系,工作之後快樂會更少的
犯犯而談:
分享下之前收藏的文章,對於「人為什麼不快樂」有較為系統的理解

摘抄如下:
簡單的人,和復雜的人,從一般統計學意義上而言,誰更快樂?不知道。
實際情況,我們知道,不管是簡單還是復雜,人都有快樂或痛苦的時候。這是人的本質,是人的命運,每個人面臨的現實。其實並不關一個人想的多與少的問題。
那麼人為什麼不快樂?
1,先天遺傳
如果學一點心理學,大概大家都知道氣質類型這種說法,早在古希臘希波克拉底時代,就已經提出了體液說,分別為四種: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鬱質。
多血質的人熱情敏感;膽汁質的人活潑好動,粗心大意;粘液質的沉着冷靜;而抑鬱質的人則神經質,多愁善感。
當然,體液說並不精確,後來還有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其他的類型。但是這些都是天生的。
星座也有點像,因為占星家們認為你出生時天體的運行,同樣會影響到你的生命。(土象星座的人似乎更容易憂郁,更容易不快樂)
即使不談這些,只是談基因,那也可以很肯定的說,基因里,有人天生就不那麼快樂。這是事實。每個人一出生就有一個幸福基準線,每個人一生中的情感變化,喜怒哀樂愛憎,都在這個基準線上起伏,最終都會回到這個基準線上,這是神經細胞的適應原則的作用,人不可能一直亢奮高興,或者一直失落傷心,人的身心都基於平衡的原則在運作。
遺傳的作用,比我們想像的大的多。當然,後天可以通過努力去改變,但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這是後話了。
據說,人的基因里不快樂的基因來自尼安德特人(可能只是人類找的借口而已)。在人類簡史里,很早,人種不止一種,而有好幾種,我們,都屬於智人的後代。為什麼其他人種都沒了?大家知道,被智人滅掉了,最後一個被滅掉的就是身強體壯力大無窮的尼安德特人,以此智人登上了食物鏈頂端。河森堡在其一席演講里,提到,尼安德特人雖然被滅掉了,但是智人跟尼安德特人曾有交配過,我們大部分人都有部分基因來自尼安德特人。(北京的山頂洞人屬於直立人,都被滅掉了,山頂洞人不是中國人的直系祖先,我們都是智人的後代)。
說這么多,只想說,快樂不快樂,基因有很大影響,每個人都不同。但是即使天生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人,也有不快樂痛苦的時候。這是為什麼?看第二點。
2、後天家庭教育
雖然遺傳基因影響這么大,但是很多時候,真正快樂與不快樂,不是天生的原因。而是後天塑造的。
作為一個社會性動物,我們一出生,就在被環境所塑造。
換言之,什麼是快樂的,什麼可以帶來快樂?什麼是不快樂的,什麼會帶來不快樂?快樂是否重要?這些都是被塑造的。
你一出生,先被父母塑造,你父母認為什麼是快樂的,合適的,他們就會塑造你,
假如你父母把滿足他們當做快樂的,那麼你很可能長大後會有討好型人格。
假如你的父母很苛刻,從不對你做的給予贊許認可,那麼你可能永遠不會快樂,因為你會因為父母的苛刻,而自卑,而被迫患上很難讓人快樂的完美主義的問題。
有苛刻的完美主義傾向的人,很難自我認可,很容易自我懷疑。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他們會把他們的很多觀念通過言傳身教對孩子產生顯性或潛移默化的影響。
不過我認為,根本而言,就在於,你是否內外一致。實際上不快樂,很多時候來自於沖突,來自於自我的不協調。只要你知行不一,你怎麼做跟怎麼想不一致,你可能就很難快樂起來。
3、學校教育
在後天的環境中,除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同樣很重要。作為一個參加過資格證考試的人,對於學校教育的重要性,我非常清楚。書上是這么說的,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主導性作用。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活動。學校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受教育者的活動。
我很遺憾地說,書上說的很清楚,學校教育就是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而且,教育目的,是由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所決定的。也就是說,我們是社會主義社會,那麼教師培養的就是社會主義接班人與建設者。
這樣的教育不是快樂教育,並不是讓你快樂的,而是讓你為社會做貢獻,創造價值。雖然它也說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說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因材施教。裏面也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但是依然無法避免現今的教育現狀。
想想你的受教育經歷,基本都不會教你什麼是快樂,什麼可以帶來真正的持久的快樂,什麼是幸福,什麼可以帶來真正持久的幸福。
我們教育,包括所謂貭素教育,雖然有所修正,但都不是快樂教育,甚至可以說非常痛苦。
4、社會環境
在後天環境里,社會環境同樣影響非常大。
中國現在的狀況,並不會考慮你快不快樂,而只考慮中國夢,GDP,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從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這些東西,目前看來只會給你增加壓力(衣食住行都會增加壓力,你可能住不起房子,也買不起,可能結不起婚,看不起病,消費越來越高,你的工資跟不上這個消費的速度,所謂窮忙族),不會讓你有集體榮譽感與國家自豪感。而且,我很不樂觀地說,集體主義的國家,是以犧牲個體為前提的。你做好了犧牲自己的準備嗎?
除此以外,中國的文化與價值經歷了一個被打碎的階段,現階段中國的文化價值系統處於真空與重建階段。國學復興,或者消費文化的引入,都在試圖重建文化的根基。
但是,這些東西目前也不會給你帶來快樂。基本上,社會價值觀單一,極端的功利主義與成功學當道,大眾媒體、資本,以及政府,都在合力打造一個理想生活的樣本(中產階級生活模板)以及成功人生的樣本。整個社會文化氛圍可以說是很不健康,會不斷製造更多焦慮情緒。
5、人際關系
哈佛大學,曾進行了一項長達75年的跟蹤研究,研究對象主要是男性,一部分是哈佛學生,一部分是波士頓街頭貧困家庭或者問題家庭的孩子,這項研究持久了近一個世紀,到現在當年的研究對象健在的已經九十多歲了。
研究發現,所有那些健康幸福快樂長壽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家庭、社會、團體中擁有着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及親密關系。換言之,人際關系出問題的人,不快樂不開心的概率大的多。
心理學家阿德勒甚至認為人的一切痛苦都來自於人際關系出了問題。(參見《被討厭的勇氣》,在阿德勒看來,作為社會性動物的人,對其影響最大的是人際關系,人一生的三大課題:工作課題、交友課題、親密課題,都與人際關系相關。)
所以,有問題的人際關系是人不快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6、從自我需求的角度
從佛教的觀點看,人永遠處在不圓滿的狀態。這就是人的痛苦的根源。這也是苦諦的根源。
不圓滿體現在哪?
不圓滿首先體現在匱乏。
你餓了要吃。你要吃,就需要食物,食物不可能憑空產生,所以你需要勞動,來養肉身。
而肉身也有諸多不圓滿,比如有缺陷,不好看,或者丑,會衰老,會生病,會不舒服,有生老病死種種不圓滿。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一個人的需求從生理需求一直到自我實現,大概一生時間都很難全部實現。(而且每個階段還會面臨各種危機:埃里克森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理論把人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對應一種危機)
你滿足了生理需求,又要需求安全感,你滿足了安全感,又需求愛,你有了愛,你還需求尊嚴,你有了尊嚴……還需要自我價值實現,你有了這些,你還怕失去。你不工作,你就可能吃不上飯,你生理需求無法滿足。你的伴侶可能會離開你,你會失去愛,你的父母會死去,你擁有的一切都會失去,這就是所謂無常。
愛離別,求不得,放不下……你永遠處在不圓滿的狀態。
所有人都一樣。無論貧富貴賤。
所以,誰真的比誰更快樂呢?
——來自豆瓣<煙波呆鳥>
陳易龍:
孩子珍惜點吧,畢業之後快樂更少
愛人皇帝:
等你上完大學.….你會發現快樂竟然沒了

匿名用戶:
因為少有朋友。
如果不是很熱情開朗的人,
其實在大學很難拓寬自己的社交圈。
身邊接觸的人主要是一個班的同學或者室友。
但是班上的同學幾乎都只是上課打個照面。
而室友和你契合的概率又很小。
也許你們都是很善良的孩子可以相處得很好。
但是能成為像高中國中同學那樣真正的好朋友的概率很小。
因為高中大家在同一個地方,你們的經歷、笑點、談論的話題甚至思維方式都是相似的。
但是大學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成長環境不同,契合的概率就很小。
所以人就很容易孤獨。
即使孤獨的你,像很多人描述的那樣,上進自律,不斷充實自己,但是還是會懷念以前和朋友一起的時光。
因為積極生活是一種狀態,它帶來的滿足感是跟頹廢墮落的生活相比較的。
而朋友是情感需要,這種快樂是前者沒有辦法補充的。
以上僅僅針對我個人。
這是我大學四年快要結束都不快樂的理由。
Positive:
不好意思,大學才是真正考察自己的能力的時候,初高中時代你只需要跟着無數人走過的路走就行,但大學不一樣,你需要開始考慮自己的人生,需要為以後做規劃,所有事情都需要自己去做,說大學變的不開心了,只是你害怕面對自己罷了
以後我要當村長:
初高中大家都偷偷談戀愛 上了大學大家光明正大的談了 就你還單著能快樂嗎

Aorqu用戶:
快樂是一個主觀的感受,雖然大學自由更多,但是很多人並不快樂,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原因:
1.成長是一個不斷孤單的過程。
你在國小中學階段,壓力是十分具體的,遠的有聯考,近的有周練,老師管着你,成績單催着你,你和你的同學們都是難兄難弟,是一個戰壕里的螞蚱。無論多可憎的同學,看起來總是有三分惺惺相惜的。到了大學, 除了必須的課程,每個人都在忙活自己的事,也沒有人真的在乎你在做什麼,同一個寢室的人甚至經常互相見不到,整體上是比中學孤單的。
2.快樂的閾值升高了很多。
你在中學,尤其是高三,被管理的明明白白的,有的學校甚至規定都要站着吃飯。這時候,你一絲一毫的自由和快樂,都如同山呼海嘯,就算上課偷着聽個歌都能幸福半天,要是能放個三天假沒有作業,會開心到升天吧。上了大學,除了上課時間幾乎沒有人管你,你坐着躺着,熬夜刷抖音打王者也沒有人管了,還有什麼事情,能讓你大大的幸福一下呢。
所以如何可以更快樂呢?
1.參與活動,擁有自己和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這種活動不一定是學生會這樣的,參加自己喜歡的社團,有固定的兄弟定期打球,都可以極大的增加快樂。當然了,要是有一段穩定高質量的感情,就更完美了。
2.對生活進行一定的節制,降低快樂的閾值。
在大學要想持續快樂,只能追求層次高一點的。比如進步的快樂,這個不一定是學習,也可以是一項愛好,你四年練了吉他,滑板,街舞,photoshop,看到自己不斷進步,這個就是可以持續的快樂。
先隨便說這些吧,快樂這個東西,講起來也很復雜,有人想看再更。
老楊叔聊志願填報:
失去目標感
高中目標非常明確,聯考,你可以別的都不想只朝這個方向努力,在前進的過程中每一步都是快樂。沒了目標感,大多人的大一大二是迷茫的,迷茫讓你不快樂。
自由
沒錯,自由讓你不快樂,高中時睡個懶覺、玩會遊戲、看個電影都是一種高強度勞動後的閑暇甚至獎賞,大學,這種就是生活,反正也沒人管你愛幹嘛幹嘛,反而失去快樂了。偷偷摸摸的玩,是快樂,敞開了玩,反而沒多大意思了。
成年了
高中還是孩子,大學則是成年人了,雖然只隔了一個暑假,但這個暑假會有特別的意義。成年人,所思所想都變得復雜一些了,成績不再決定一切,無奈感會強一些,讓人感到不快樂。
環境變化
高中才是真正的校園,同學和師生關系非常單純,單純容易產生快樂,但大學就是小社會,人際關系復雜很多,尤其是碰上討厭的室友概率大,這讓剛剛獨立生活的你感到很不爽。有人說大學一半的不快樂來自於室友。
壓力感責任感
大學,意味着離就業、戀愛、婚姻不遠了,這四年是從孩子到「社會人」的嬗變過程,有一點破繭成蝶鳳凰涅槃的意思,挫折甚至痛苦避免不了,自然會增加很多不快樂。
陳粵鋒:
大一大二早上還要跑操
大一晚上要上晚自習
食堂過於擁擠
校園過於冷清
社團過於無聊
宿舍過於嘈雜
群里每天都有人@全體成員
可以談戀愛也找不到喜歡的人
情感過於虛假
生活過於無聊
大學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浪漫
學習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
什麼事情都要自己計劃
什麼事情都要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