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他是假行僧:我要人們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誰.
我是真的很忙又懶,不需要無效社交。
他覺得你們都太弱(強)了,和他不在同一個世界。
他友善是暗示你們這幫凡人(神),我們可以和平公處,免得有人消除異端。
1:曾經敞開心扉卻被深深傷害,礙於現世的人際守則所以保持微笑。
2:對於人際關系的處理拿捏的比較到位,保持距離是為了更好的看清自己和對方所處的位置,方便改變行動方式。
3:一種自始而終的堅持,這種堅持的形成很復雜,不做個體分析很難得出結論。
4:他/她的另一面,你沒看到。
友善是群居動物所應具備的一種基本特質。
獨來獨往則是基於表象尋求不到更深層次契合的夥伴而選擇的一種尊重自我、遵從內心的與自我對話也享受其中的行為處事方式。
—— 兩者並不矛盾
小王子里說:「一個孤獨的人即便在人群中也會感到孤獨。」
我常常覺得自己或許就是這么一個孤獨的人,有一點想要靠近人群,卻又畏懼他們,最後不得不從種種聚會中掃興而歸。像我們這樣的人,天生不適宜群居,群居會毀壞我們的創造力,會讓我們很痛苦。
一個人則完全沒有那些煩惱。
其實我們是知道種種人情世故的,我們懂得這個世界的規則,但是我們卻不願意為那些規則所束縛,不願意承擔那些虛假的感情,自然也不願意去套近乎、拉感情、製造麻煩……當所有的事情一擁而上的時候,當我們不得不去面對這個世界真實的一面的時候,我們必須學著去做一個還算合格的人,而把內心那種其實很叛逆很不合時宜的東西統統隱藏,把我們那種想要罵娘的心情統統隱藏。
我不可能說:「天哪,這是什麼狗屁的聚會,一群無知的人類聚在一起自以為了不起……」
不可能說:「老子再也不參加你們的聚會了……」
我們不善於發脾氣,只是因為發脾氣會帶來更多的麻煩,我們最不善於處理的就是麻煩,誰會給自己找麻煩呢。
為了不挑起更多的麻煩,我們只好出於善意地對每個人微笑,那是一種保護策略,它的含義更傾向於:「你們愛咋咋的,反正我保持清醒,並用微笑來假仙麻痹。」
不喜歡膚淺的交往,一旦交往就會投入很多而且期望很高;性子倔,不圓滑,有些客套話,拍馬屁的話知道怎麼說,但就是不想說;孤獨讓男人更優秀;一個人時間充足,自由;如果終將被社會改變,那麼在這之前,盡量做自己。這是我,謝謝。
大學部時任團支書,一次帶宣委組委跟輔導員學姐吃飯討論工作事宜。
學姐批評我說,作為團支書不能太孤僻。
我一驚:「我覺得我很合群啊?」宣委組委點頭贊同~
學姐答:「你很合群,但你不喜歡在群里。」宣委組委點頭如搗蒜
謝邀
一個真正友善的人,往往是沉默的,因為他面對著別人的語言的交錯,有時只能選擇沉默。因為惡口是傷害人的,也破壞自己的平靜安樂;假意逢迎是欺騙不真實的;兩舌是害人害己的;妄語是自欺欺人的。很多時候,面對著交錯的語言,多有不實、諂曲、或者夾雜著貪嗔痴慢疑五毒,真正友善的人只能選擇沉默。一個真正友善的人也會樂意獨來獨往,他不會與酒肉朋友一起紙醉金迷,也不會參與逢迎的社交場合,對於那些對五欲的追求也會淡然。對於自己,他們並不空虛,也不怕審視自己的內心,也對善良和因果有著敏銳的體悟。長此以往,他們就慢慢變的樂於獨處了,獨處給他們的快樂甚至大於跟他人在一起。
和別人在一起很麻煩。
我很友善,也願意跟人打成一片,但我知道那不是真正的我。我能想像那些人,我也羨慕他們,他們是自由的。
因為某些人身上背負了巨大的責任
他對誰都和氣,卻和誰都不交心
因為友善是最不用動腦子的簡易生存方式。
現實世界隨便就好,
比起這現實,自己腦裡的世界有趣多了。
孤單和寂寞是不一樣的。
這個必須答!
脾氣好,慾望少,喜歡花草的人,是天上人。
這是習氣。所以,多親近這樣的人。
慾望多,糾結多的人,是沉淪中掙扎的人。哪怕再有錢,也要遠離。
在財富決定關系的現代,看不到背後的規律,走上苦難也不知。
你身邊有慾望少,生活困苦的人,不要小看。人家可是有天上的背景。這輩子才幾十年,短的可以。以後還長著呢!親近這樣的人,減少你的躁動。
親近清醒的人,慾望同樣不大,卻可以學到智慧。
這些都是秘密。不會有人教。卻關系著以後的多生多世。
友善是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不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強行影響別人,所以,友善。
獨來獨往是不希望自己被別人的生活方式所影響,保住自己的獨立性,所以,獨來獨往。
這世上滿是不懂得尊重別人生活方式的人,喜歡對別人的生活指指點點的人:
你要早睡,你要鍛煉,你要早起,你怎麼不喝酒,你怎麼不搶紅包,你怎麼不去KTV,你怎麼不多買幾套房…
煩壞了。
所以,只能獨來獨往。
尊重別人的生活方式,也希望別人能尊重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很友善。
因為我是一隻溫柔的刺蝟,努力不讓自己扎到你。
分享一個曾開解我的TED視訊:內向性格的力量 因為太喜歡了還拿這個做過聽寫,哈哈~
呼朋引伴飲酒達旦也是開心的,只是那是一種釋放的過程,獨自靜處則是在汲取能力回電補血。這就是內向性格人群的特點,而外向性格人群則有相反的收放方式。
做一個需要靜謐的時刻好任大腦肆意喧囂且格外享受這種時刻的人,這絕沒有什麼不好。說到底冷暖自知,你是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的。比起外界的虛榮和大道理,自己內心的滿足與快樂更重要。
有的時候的確也會像演講者曾經那樣,故意做一些不符本性的事,JUST WANNA PROVE TO SELF THAT I COULD BE AS BOLD AS ANY OTHER. 但這樣未必就是所謂的「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而且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JUMP OUT OF THE BOX,與「不斷自討苦吃」相比,「不斷突破自我局限」顯然有更為明確的挑戰意義。
想開了,就找到屬於自己的be open的方式了。和這個世界握手言和的同時也守護得好自己的內心。
答案貢獻者:、高科、彭彭、敗老、袁大島、Aorqu用戶、蘇佩里、匿名用戶、謝鈞、Zongyuan Wang、匿名用戶、Aorqu用戶、JX Consp、JuestYang、Aorqu用戶、紙片人、洪權、袁榮、匿名用戶、糖子